数据归档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数据归档
淮南市第六中学
淮南市第六中学创建于1945年12月14日。她的前身是淮南市联合中学,1951年正式定名为淮南市第六中学,1960年9月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重点中学,1978年2月 被安徽省政府评为首批办好的40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7月被定为安徽省"试行向高等院校推荐和保送优秀毕业生办法"的重点中学,1985年5月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1999年、2001年起相继开始承担赴法国、加拿大留学预备生源(高中阶段)的培训业务。学校坐落于市中心解放北二马路50号,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00平方米,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综合实验大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一流设施和教师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有设备先进的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和多媒体校园网。淮南市第六中学现有56个教学班,2650多名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一支业务过硬、敬业精神强、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在178名任课教师中,有特级教师6名,高级教师78名,硕士研究生7人,法籍教师1人,加拿大籍教师2人。其中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动模范、市自然科学学科青年带头人、市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有国家级骨干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6名,市级骨干教师19名;有20余名教师在省、市多个学术团体中任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等职务。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继承光荣传统,确定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建设发展目标,通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全面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质量、培养全新人才。高考升学率稳定在98%以上,重点率达到70%,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学校坚持以德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坚持开展的“两校”“二节”活动,即新生军校、青年党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语文节活动,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成果在全市居领先水平。各学科先后承担省、市、国家级教科研项目14项,获奖论文300余篇,学校成立了以班级和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小组100余个,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育课单班分组教学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为创办国际化窗口学校,学校开展了将双语教学引入高中教学改革试验,分别与法国、加拿大互派学生进行交流。目前学校有赴法预科班一个,赴加预科班四个。学校不断打造新的治学理念,在本国教育实际基础上,努力将国外教育理念渗透并融入学校管理之中,探讨促进学生潜力释放的途径,寻求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六中人以科技兴校、科学管理、科学育人的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统战工作先进单位、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市先进学校、花园式学校、文明单位等40多个荣誉称号。“主动发展,不断超越”是六中人的执著追求,今天,第六中学全体师生正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朝着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示范性高中而努力。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望峰岗邮政编码:232070网管信箱 mswx@mswx.com域名(网址):http://hn6z.chinaccd.net/
hn6z.chinaccd.net - 2013-12-21铜陵县第二中学
铜陵县第二中学成立于2000年7月,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位于铜陵县钟鸣金桥开发区旁。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119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基地,是学生读书成材的理想场所。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生动和谐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理,逐步形成了“和谐、民主、创新、求实”的校风,“博学、爱生、严谨、求精”的教风,“勤奋、自主、合作、求是”的学风。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有多人在省、市、县级比赛中获奖,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校还承担了多项省、市、县级课题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较好成果。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中、高考成绩逐年提高,特别是艺体类高考成绩喜人,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先后获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市五好关工委”、“市平安校园”、“县文明单位”、“县素质教育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6年7月31日被市教育局授予“铜陵市示范高中”荣誉称号。校长:彭江淮 联系人:程胜来 联系电话:8294500网址:www.tlxez.net 邮 编:244121地址:安徽省铜陵县金桥工业园内(叶山林场对面)教导处电话:0562-8294501 8294502 8294506
www.tlxez.net - 2013-12-21石化一中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座落在风景秀美的西小湖畔。学校创建于1977年5月, 2005年5月正式迈入安徽省示范高中行列。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已成为一所享誉江淮的名校。学校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校园整洁、宁静,环境优美。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有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科学楼,学校建成千兆校园网,学校拥有藏书8万余册的图书馆。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241人,其中高级教师80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庆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安庆市教坛新星25人。教学班68个,学生达4000人。学校本着“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科研兴校”,走素质教育之路,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 “安徽省优秀家长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教科研基地”、“安庆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安庆市首届优秀教育网站学校类第一名”、“安庆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优异,高考成绩在安庆市名列前茅。2008年高考成绩在市教育局教学质量评比中荣获高中教学进步奖第一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尤其是多人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我校毕业生何斯迈曾荣获第33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我校95届毕业生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胡剑于2006年3月获国际爱因斯坦奖。学校全体教职工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进德修业,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教风,在新时期发展中,以“爱心立校,文化润校,责任强校,科研兴校,质量荣校”为理念,将为石化一中的再次腾飞而努力奋斗。学校地址:安庆市水上公园路电子信箱:aqshyz@163.com联系电话:(0556)5374577
www.ashyz.com - 2013-12-21蚌埠一中
蚌埠第一中学是蚌埠历史上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49年2月蚌埠解放,人民政府将原国民党政权所办三所公立学校合并为蚌埠一中。建国初期,蚌埠一中即以突出的办学业绩于195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十所省重点中学之一。 1957年蚌埠一中创造了全国高考成绩第二、全省第一的佳绩。十年浩劫,重点中学被全盘否定,蚌埠一中被迫于1968年一分为三,下迁农村,师资分散,校产流失一空。1970年2月,蚌埠一中又在原址恢复办学,但已满目疮 ,元气大伤。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蚌埠一中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市最近几年,学校提出了“以创建示范高中为契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各方面工作及硬件设施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争先进位,再创辉煌。 学校占地42102平方米(合63。15亩),建筑面积26368平方米,图书馆1座,图书杂志8万多册,实验楼最近进行重新改装,面貌焕然一新,仪器设备先进,达国家一类标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步伐十分迅速,现有电脑室及多媒体教室共计5个,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学生用机共达233台。近几年,学校用在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上共计600多万元。最近,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决依法治教,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使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更纯。高考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二,特别市2000届高三报考人数357人,录取本科人数达213人,本科录取率59。7%。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此外在教育科研、学科竞赛、科技文艺等活动中也取得了一批显著的正果。 多年来,蚌埠一中被上级机关多次表彰。省人民政府曾授于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及蚌埠市教委对蚌埠一中嘉奖表扬。 近多年来,学校在“三科为先”精神的指引下,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向省教科所申报成了4个省级重点课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也是全国创新教育安徽省课题组成员学校。许多教师在全国及省、市教育科研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地址:安徽省蚌埠市胜利路152号邮政编码:233000电话:0552-4017004 4015054 4014823 4032533E-Mail:BBYZXX@ahbbptt.net.cn
www.bbyz.cn - 2013-12-21铜陵县一中
铜陵县第一中学座落在铜陵县城的笠帽山麓。200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2002年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元月被省妇联、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示范家长学校”;2004年被铜陵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铜陵市示范性高级中学”,同年又获得“安徽省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织优秀奖”,200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占地面积约90亩,建筑面积20050平方米。拥有2栋教学楼、科技楼、教师办公楼、7栋男女生公寓楼、餐厅、图书馆、实验楼、文化广场、青年教师公寓等,拥有64座语音室,2个多媒体阶梯教室,1个237席位的多功能报告厅,200多座的微机房,20多座的教师电子阅览室,闭路双控多媒体教学网络等,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约3万册。学校于2002年秋季引进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络。2003年秋季,又重新引进了华教网。学校现有学生3000多人,50多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近200人。县一中始终将“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文明校园”作为学校形象的重点工程,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目前,县一中拥有美丽优雅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优质周全的后勤服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一心为学生 。校长:李 强电话:0562-8817801技术维护:县中网络站长邮箱:tlswjy@163.com
www.tlxyz.net - 2013-12-21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铜陵市第十七中学(原铜陵有色中学)系铜陵市示范高中。学校现位于长江路街道金昌冶炼厂生活区内,基于铜陵市中学布局调整,今年七月将整体搬迁至长江东路解放东村住宅区内(原铜陵市工业学校校园),占地80余亩。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93名教工。办学目标: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持续发展,塑造品牌。价值取向:和谐、发展、幸福。育人方略:尊重相信包容,引领鞭策激励,分层分类善教,终身发展奠基。育人特色:以人为本,挖掘潜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家庭赢得幸福。特别是在对具有音、体、美、播音主持和文稿编辑等特长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在“分段要求,分类培训,集中强化、力争本科”的育人思想指导下,年年取得辉煌的业绩。服务特色:交通——市3路、4路、15路和19路等几条线路公交车直达学校附近的东村大转盘。新学年开学后,根据学生分布情况及要求,学校还将与市公交公司协商,请其再开辟几条学生公交专线车,按时接送全市四面八方的学生。饮食——学校食堂能同时为几百名师生提供餐饮服务。早餐至少有5个以上品种,中餐、晚餐主食品种3个以上,菜肴8个以上。每份套餐标价3.5元至6元不等。每个教学班配备饮用开水保温桶,随时到开水房补给。午休——市区学生,凡在学校吃午餐的,十二点半一律到本班教室午休,班主任上堂管理,校务值班领导逐班巡查。住宿——学生宿舍楼能容纳几百名学生住宿和晚自修。住宿生工作有专人负责,卫生有专人保洁。晚自修由校务值班领导巡视看护、点名签到,确保学生按时学习,按时就寝。奖励助学:对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专项奖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给专项助学金。校长:唐久春 联系人:丁邦贵 俞林电话:13965226350(丁主任)13645629985(俞主任)邮编:24400 电邮:ahtlsqz@126.com网址:www.tlsqz.net
www.tlsqz.net - 2013-12-21铜陵三中
铜陵市第三中学建校于1965年,1978年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99年成为安徽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为充分发挥省示范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学校在铜陵市南部城区大通古镇创办了一所全日制高中——铜陵市田家炳中学。学校本部位于市中心,占地90余亩,现有教职工185人,高级教师81人,中级69人,在校学生3200余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有标准化400米跑道的塑胶运动场和容纳近3000人的体育馆。校植物园(12亩)、生态馆分别容有近千种珍稀植物及动物剥制标本,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分部:田家炳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0000平米(一期),校园建设依山就水,环境优美,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国际生态学校”,学校教育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配有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房,图书馆(藏书4000多册),运动场(300米跑道)1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是铜陵市办学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民办高中,现有16个教学班级800余名学生,69名教职工。三中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团结、文明、开拓、求实”的校风,打造“远志、笃行、有恒、超越”的学风,秉承“开放式办学、立体化育人”的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三大”思想基础:大气度-气度非凡、品格高尚;大胸怀-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大视野-谋事超前、精益求精;坚持“三不”言行要求:不做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不用不利于学校团结的人;不说不利于学校和谐的话。统一思想,打造了一支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3人、省级教坛新星6人,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历年高考,达线人数和达一本分数线人数均位全市前列。2011年高考,本科达线率76.6%。计算机教学成绩显著,学生在机器人各类比赛中成绩辉煌: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获全省冠军、2011年获全国冠军,2009年在美国康乃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和加利福利亚州洛杉矶市分别获得机器人灭火比赛和机器人搜救比赛两项世界冠军。学校的传统体育教学特色鲜明,植物园历史悠久。80年代初在全省较早创建体育班,现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全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培养出了两名世界技巧比赛冠军卢海燕、许兵,一名亚洲射击比赛亚军刘学杰。08届学生方叶作为体育特长生被北大直接录取,为安徽省首例。学校于1970年创建的植物园紧密结合日常生物教学全国闻名,生物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照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中国普通教育》,学校还被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全国生物教育百佳学校等。为丰富育人渠道,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国际教育交流。结合三中历史和特色,成立了“构建五松山文化育人”课题组,构建了以“五松山文化碑廊”(碑廊名称由书法大师沈鹏亲笔题字)、五松山讲坛、五松山文学杂志、五松山书画社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并将三中教育特色和五松山文化教育纳入选修课程,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人民网、新安晚报等省内外网络和媒体均给予了报道。铜陵三中为教育部AFS项目学校,每年接待和派出国际交流师生30余人,与英国哈尔顿市圣查德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两校教育交流项目被英国文化委员会作为样板在全英推广,七年来每年派一名教师在英国执教一年。学校还被国家汉推办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汉推基地。联系电话:0562-2872423地址:铜陵市育才路邮编:2440000
www.tlsz.net - 2013-12-21铜陵市一中
铜陵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38年春,校址在今重庆市永川区,原名“国立第十六中学”,1946年秋奉前教育部指令,学校迁至铜陵县和悦洲,易名为“省立铜陵中学”。1955年秋因为水灾迁至铜陵市长江东路15号,校名为“铜官山中学”,1958年更名为“铜陵市第一中学”,2002年8月学校为了向更高层次迈进,迁址到原市教育中心,和现在的铜陵学院、市委党校毗邻。六十余年,四次搬迁,四易校名,铜陵市一中走的是一条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是一条自强不息、不断发展的道路。市一中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第四、第五届文明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1997年被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2001年被中科大授予“基础教育理科实验基地”。 铜陵市一中校园占地面积200余亩,新建科技实验楼、教学楼和校园广场建设面积均是八千多平方米,广播电视网、校园宽带网、闭路电视监控网等各项教育教学设备都是按当前最先进水平配置。搬迁到新校园以后,一中人将在新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指导下,以教学常规管理为基础,促进教育管理规范化,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为抓手,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一条教育现代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新路子,争取早日 进入国家级示范高中行列。地址: 铜陵市学院路601号电话: 0562-2808369教师邮箱:tlyznet@163.com
www.tlyz.net - 2013-12-21蚌埠三中
蚌埠三中原是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时至今日,已走过了90个春秋。1921年,外国籍的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蚌埠办起修道院。为了扩大影响,第二年又在天主堂附近办了一所小学,定名崇正小学。崇正小学开始只一、二年级,随着学生的逐年升级,到1928年前后,已发展成为六年制的完全小学。当时有一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后,仍留下来继续就读,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初中“戴帽子”班,这就是后来崇正中学的前身。1935年秋,女修道院在二马路(现在的凤阳路第二小学处)创办了崇正女子中学;1939年秋,男修道院在大马路天桥东创办了崇正男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天主教会组织成立了崇正中学校董会,将两所学校合并为崇正中学,设男生部和女生部。由于该校聘用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任教,加之学规严格,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优于一般中学,因之学校规模逐渐扩大。蚌埠解放前夕,崇正中学师生组织起来继续上课,迎接蚌埠解放。1952年元月,崇正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1953年12月,学校迁到龙子湖区施家洼新校区,新建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室、礼堂、学生宿舍等建筑,教学设施较为齐全,面貌一新。更为深刻的变化是教育方针。“向工农开门”,使工农子弟迅速增加,1957年达到全校学生的70%。同时,开始发展高中教育。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曾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1958年10月17日,因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亲临学校,视察了蚌埠三中。1958年蚌埠三中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64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成绩居全市中学首位。蚌埠三中自1984年开始,被列为对外开放学校,与日本国摄津市第三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先后四次接待外国友好人士的参观访问,1996年8月,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兴建的“逸夫教学楼”竣工使用,学校的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蚌埠三中现在是市区面积最大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占地60000平方米。整个校园布局合理,极富文化氛围,是学习修业的理想场所。进入新世纪,蚌埠三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拥有一个心智健康、充满智慧的人生”的全新办学理念,使这座栉风沐雨、崇正求真的老校,正在谱写出培桃育李的精彩华章。经过多年的努力,蚌埠三中已经打造出一支业务水平高、勇于改革、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蚌埠三中174名专任教师,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省、市级教坛新星12人,市青年骨干教师7人,多人次在省、市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近年来每年均有多人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先后共培养出7名安徽省特级教师。蚌埠三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达线人数逐年攀升,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道德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9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九十年栉风沐雨,谱写出培桃育李精彩华章。回首过去,三中人自豪骄傲;展望未来,三中人任重道远,我们将承千年淮水文化之底蕴,扬九十年名校之风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把蚌埠三中建设成教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才的摇篮、教育科研的基地、区域辐射的中心,建设成为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高中。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凤阳东路444号 邮编:233000校长信箱:ahbbszxzs@163.com
www.ahbbsz.cn - 2013-12-21芜湖县一中
芜湖县一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前身系1906年创办的宁国府中学堂。一百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空军中将徐承栋、陆军少将汪一新、陆军大校章长根、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江春泽、著名作家鲁彦周、著名画家郑伊农等一批知名人士是我校学子中的佼佼者。 芜湖县一中已经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她第二个世纪的伊始,一中人抓住机遇,进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了满足全县人民对优质高中的需要,学校整体搬迁至南湖文教园区,新校区占地360亩,四幢教学楼、四幢学生宿舍楼、一幢综合楼(内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一幢餐厅楼拔地而起,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容纳2000多人的运动场看台和标准塑胶跑道的运动场,12个标准篮球场等。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3751人,教职工217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0多人。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芜湖县一中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04年高考,应届毕业生达本科线406人,其中胡艳婷、徐继光等一批优秀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录取。2005年高考489人达本科线,苏扬剑、奚俊俊等一批优秀毕业生被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高二何颍沛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2006年高考再获特大丰收,全校共有704人达本科线,本科达线率近80%,重点达线人数为243人,二本达线人数为584人,600分以上113人,其中张连云同学被保送上浙江大学。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学校更是硕果累累,所获奖项数不胜数。学校更因出色的育人成果被誉为“高校人才输送基地”和“人才的摇篮”。 桃李竞芬芳的背后是一中教育者的辛勤劳动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教者师为先,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芜湖县一中师资队伍建设的亮点。学校启动了“名师工程”,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一大批师德好、业务精的好“园丁”脱颖而出。截至目前,芜湖县一中在读研究生及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2人,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国家级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的有3人,省级“教坛新星”3人,特级教师2人,全国劳模1人,有50人分别获安徽省、市、县级“教坛新星”、“优秀园丁”、“师德标兵”等称号,我校先后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国家级“德育实验先进学校”。出色的教育教学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鼓励。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教育部部长周济、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等领导先后到芜湖县一中视察、调研工作。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还欣然为我校题词:“名校、名师、名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校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芜湖县一中,已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这将为勤奋上进,乐于求知的莘莘学子成就未来提供一个宽阔的舞台。地址:芜湖县城南文教园区(1路车起点站)Email:whxyz2009@163.com
www.whxyz.net - 20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