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天文学大事年表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浏览:1318次 时间:2021-03-11
做网站找雨过天晴工作室

天文学大事年表

  •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 公元前五世纪

    ·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论证大地为球形,提出地球每天绕地轴自转的思想

    ·希腊的阿那萨古腊认识到月亮反射日光,月食是月亮进入地影的缘故

  • 公元前四世纪

    ·中国的石申测编星表

  • 约公元前四世纪末

    ·高卢的披塞斯最先注意到月亮和潮汐的关系

  • 公元前三世纪

    ·希腊的阿利斯塔克提出早期的日心地动说

    ·希腊的埃拉托斯特尼测估地球周长

  • 约公元前170年

    ·中国留存最早的彗星形态图

  • 公元前二世纪

    ·希腊的喜帕恰斯测定岁差、黄白交角,发现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测定月球视差,编制日月运行表,推算日月食,测定850颗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划分恒星亮度为6等

    ·希腊的波西东尼乌斯发现大气折射对测量的影响

  • 公元前104年

    ·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式仪器,定下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 公元前46年

    ·罗马颁行儒略历

  • 公元前28年

    ·中国留存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 公元二世纪

    ·中国的张衡发明水运浑象,称漏水转浑天仪

    ·希腊的托勒密撰《天文学大成》,是希腊古典天文学的总结,论证地心体系,发现大气折射和天球北极在星空间位置的变化

  • 约公元500年

    ·印度的阿耶波多[第一]应用代数学研究几何学和天文学,支持地球自转说

  • 公元604年

    ·中国的刘焯创《皇极历》,发明二次差等间距内插法

  • 公元724年

    ·中国的一行、南宫说等实测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 公元725年

    ·中国的一行、梁令瓒等发明有报时装置的水运浑象(名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 公元十世纪

    ·阿拉伯的巴塔尼发现太阳远地点的进动

    ·阿拉伯的苏菲著《恒星图像》

  • 公元1054年

    ·中国、日本等国天文学家先后作天关客星(超新星金牛座CM)出现的详细记录

  • 公元1086~1092年

    ·中国的苏颂、韩公廉等建造水运仪象台,其中有转仪钟的雏形,观测室屋顶可以自由卸除,并有复杂的报时装置,据苏颂著《新仪象法要》可知这座仪象台具有类似锚状擒纵器的机构

  • 公元1199年

    ·中国的杨忠辅创《统天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当前世界通用的公历的平均历年长度相等,他还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 公元1252年

    ·西班牙刊布《阿尔方斯天文表》

  • 公元1259年

    ·伊尔汗国始建马拉盖天文台。1272年编成《伊尔汗历数书》(西方通称《伊尔汗天文表》)

  • 公元十三世纪下半叶

    ·中国的郭守敬设计制造简仪、仰仪、高表、景符、浑天象等多件天文仪器,他设计的登封观星台留存至今

  • 公元1420年

    ·帖木儿帝国的乌鲁伯格建撒马尔罕天文台。后编制《新古拉干历数书》(西方通称《乌鲁伯格天文表》)

  • 公元1474年

    ·德国的雷乔蒙塔努斯(即J.米勒)提出用“月亮距离”测经度法,并编印航海历书

  • 公元1543年

    ·波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确立日心体系

  • 公元1576年

    ·丹麦的第谷建天文堡,在堡内进行二十多年天文观测

  • 公元1582年

    ·罗马教皇格雷果里(格利哥里)十三世颁布格雷果里历

  • 公元1608年

    ·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 公元1609年

    ·德国开普勒的《新天文学》一书出版,提出行星运动的椭圆定律和椭圆面积定律(即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

    ·意大利的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 公元1610年

    ·伽利略的《星际使者》一书出版,其中载有他用望远镜观天所获得的第一批新发现,包括月球上的山谷,肉眼看不见的恒星,银河分解为恒星,木星的四颗卫星(伽利略卫星),同年他又发现金星的盈亏现象

    ·伽利略和德国的席纳尔、法布里修斯用望远镜观测黑子,发现太阳自转

  • 公元1619年

    ·开普勒出版《宇宙谐和论》一书,其中发表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 公元1627年

    ·开普勒发表《鲁道夫天文表》

  • 公元1632年

    ·伽利略的《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出版

  • 公元1647年

    ·波兰的赫维留发表第一幅较为详细的月面图

  • 公元1655年

    ·C.惠更斯发现太阳系最大的土星卫星──土卫六;同年发现土星光环

  • 公元1656年

    ·C.惠更斯发表摆钟理论

  • 公元1668年

    ·英国的牛顿制成反射望远镜

  • 公元1671年

    ·法国的皮卡德测定地球半径

  • 公元1675年

    ·英国建立格林威治天文台

  • 公元1676年

    ·丹麦的罗默在巴黎天文台测定光速

  • 公元1687年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发表万有引力理论,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天体力学由此诞生

  • 公元1705年

    ·英国的哈雷发现周期彗星

  • 公元1725年

    ·英国修订再版弗兰斯提德星表(初版于1712年),载有2,866颗星

  • 公元1725~1728年

    ·英国的布拉得雷发现光行差

  • 公元1748年

    ·布拉得雷确认1727~1732年发现的地轴章动(见岁差和章动)

  • 公元1748~1752年

    ·瑞士的欧拉在德国创立任意常数变易法,分析天体力学从此诞生

  • 公元1750年

    ·英国的赖特最早提出银河系概念

  • 公元1755年

    ·德国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出版,首倡太阳系行星起源的星云假说

  • 公元1761年

    ·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发现金星大气

  • 公元1772年

    ·德国的波得宣布提丢斯于数年前发现的关于行星距离的提丢斯-波得定则

  • 公元1781年

    ·法国的梅西耶发表第一份星团星云表

    ·英国的F.W.赫歇耳(见赫歇耳一家)发现天王星

  • 公元1782年

    ·F.W.赫歇耳编制第一个双星表

  • 公元1783年

    ·F.W.赫歇耳发现太阳在空间的运动

  • 公元1796年

    ·法国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一书出版,提出星云假说

  • 公元1799~1825年

    ·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一书出版

  • 公元1801年

    ·意大利的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

    ·德国的高斯发明通过三次观测确定小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 公元1802~1804年

    ·F.W.赫歇耳发现双星轨道运动

  • 公元1814年

    ·德国的夫琅和费创制第一具分光镜。此后直到1817年他发现并描述太阳光谱的吸收线

  • 公元1824年

    ·夫琅和费创制配有转仪钟的赤道式装置望远镜

  • 公元1837~1839年

    ·德国的贝塞耳、英国的T.亨德森和俄国的В.Я.斯特鲁维分别测定天鹅座61号星、半人马座

  • 公元1843年

    ·德国的施瓦贝经过17年的观测发现约为10年(后人确定为11年)的太阳黑子周期

  • 公元1844年

    ·贝塞耳公布1834年以来对天狼和南河三(小犬座

  • 公元1846年

    ·德国的伽勒根据法国勒威耶的理论计算发现了海王星(英国的J.C.亚当斯也于1845年独立地作出同样的计算

  • 公元1847年

    ·俄国的В.Я.斯特鲁维提出星际吸光问题

  • 公元1859年

    ·德国的基尔霍夫建立分光学的基本定律,成为天体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 公元1859~1862年

    ·德国的阿格兰德尔发表波恩巡天星表

  • 公元1861年

    ·德国的泽尔纳发表第一个光度星表

  • 公元1863年

    ·意大利的塞奇开创恒星光谱分类研究

  • 公元1868年

    ·英国的哈根斯测定天狼星的视向速度

  • 公元1882年

    ·美国的纽康证实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中有超差,并定出超差值

  • 公元1885年

    ·美国的E.C.皮克林用物端棱镜拍摄昴星团光谱

  • 公元1887年

    ·第一届国际天文照相会议决定用照相法编制全天照相星表

    ·俄国的Л.О.斯特鲁维提出银河系自转

  • 公元1888年

    ·德国的屈斯特纳发现极移

    ·丹麦的德雷耶尔发表《星云星团新总表》(NGC)

  • 公元1889年

    ·美国的莫里发现分光双星

  • 公元1891年

    ·美国的张德勒发现极移的周期性

  • 公元1896~1900年

    ·荷兰的卡普坦根据英国吉尔于1885~1891年在好望角拍摄的底片归算编制的《好望角照相巡天星表》出版

  • 公元1897年

    ·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建成世界最大的折射望远镜(口径1.02米)

  • 公元1903年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星际航行学专著

  • 公元1905年

    ·丹麦的赫茨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

    ·爱因斯坦在瑞士发表狭义相对论

  • 公元1908年

    ·美国的海耳发现黑子磁场约

  • 公元1910年

    ·德国的威尔森、J.席纳尔和法国的诺德曼测定恒星温度,进而算出恒星直径

  • 公元1912年

    ·美国的勒维特发现了造父变星光变周期与亮度之间的关系(即周光关系)

  • 公元1913年

    ·美国的H.N.罗素公布恒星光谱型-光度图,在此之前丹麦的赫茨普龙在1905~1907年已绘出恒星颜色-星等图,因称赫罗图

  • 公元1914年

    ·美国的斯里弗发表了13个星系(当时以为是星云)视向速度表,发现星系有退行运动

  • 公元1915年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超差问题,预言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偏转现象

  • 公元1916年

    ·美国的W.S.亚当斯创造分光视差法

  • 公元1916~1926年

    ·英国的爱丁顿发展德国埃姆登、K.史瓦西开创的恒星内部结构理论,1926年出版《恒星内部结构》一书

  • 公元1917年

    ·爱因斯坦发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察》一文,为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之作

  • 公元1918年

    ·沙普利发现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

  • 公元1918~1924年

    ·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发表《德雷伯星表》(HD星表),包括全部8等以上和部分9~11等星的光谱

  • 公元1919年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

    ·爱丁顿领导的日食观测队发现太阳引力使光线偏转的现象,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之一

  • 公元1920年

    ·美国的迈克耳孙制成恒星干涉仪,皮斯利用它测定恒星直径

    ·印度的萨哈提出恒星大气中原子的电离理论

  • 公元1924年

    ·英国的爱丁顿从理论上导出恒星的质光关系

    ·美国的哈勃宣布仙女座大星云在银河系外,是同银河系一样的庞大的恒星系统,即仙女星系

  • 公元1925年

    ·美国的W.S.亚当斯发现天狼伴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再次验证广义相对论,并论证白矮星中超密态物质的存在

  • 公元1926年

    ·瑞典的林德布拉德重新提出银河系自转,1927年经荷兰的奥尔特证实

  • 公元1929年

    ·哈勃发现河外星系谱线红移所对应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今通称哈勃定律

  • 公元1930年

    ·美国的汤博发现冥王星

    ·瑞士的特朗普勒研究银河星团提出星际吸光改正

  • 公元1930~1931年

    ·世界联合观测爱神星冲日,以定太阳视差。测出的数据经英国的琼斯处理,1941年得其值为8奬790±0奬001

  • 公元1931年

    ·德国的B.V.施密特公布他发明的施密特望远镜

  • 公元1931~1932年

    ·美国的央斯基发现银河中心射电

  • 公元1932年

    ·苏联的朗道预言中子星的存在

  • 公元1936年

    ·法国的斯多伊科用石英钟和天文观测比较,发现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 公元1937年

    ·美国的雷伯建成射电望远镜

  • 公元1937~1939年

    ·德国的魏茨泽克和美国的贝特提出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两种核反应,创立恒星核能源理论

  • 公元1939年

    ·英国的琼斯最终确定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

  • 公元1942年

    ·英国的海伊发现太阳射电

    ·荷兰的奥尔特论证蟹状星云是1054年超新星遗迹

  • 公元1944年

    ·荷兰的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提出星际中性氢21厘米谱线

    ·德国的巴德重新提出1927年有人提过的星族的概念

  • 公元1946年

    ·英国的洛弗尔用雷达方法观测流星雨

    ·在匈牙利和美国首次观测到月球的雷达回波

  • 公元1947年

    ·苏联的阿姆巴楚米扬发现星协

  • 公元1948年

    ·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5米望远镜揭幕

  • 公元1949年

    ·美国国家标准局建成氨频率标准

  • 公元1951年

    ·美国的珀塞尔、尤恩和澳大利亚的克里斯琴森等人观测证实中性氢21厘米谱线的存在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琴森发明多天线射电干涉仪

  • 公元1951~1954年

    ·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先用光学方法,继用射电方法发现并描绘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 公元1955年

    ·英国建成焦德雷尔班克直径76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 公元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公元1959年

    ·苏联发射月球火箭“月球”号,拍摄月球背面照片

  • 公元1960年

    ·美国用高空气球进行γ辐射观测,发现宇宙γ射线源

  • 公元1961年

    ·苏联发射行星探测器“金星”1号

    ·苏联发射第一颗载人卫星

    ·黄授书预言存在红外星,1965年美国的诺伊吉保尔、马尔茨和莱顿发现了红外星NMLCyg、NMLTau等

  • 公元1962年

    ·美国发现第一个太阳以外的X辐射源

  • 公元1963年

    ·美国用射电方法发现星际羟基分子(OH),以后通过星际微波谱线不断发现星际有机分子,至今已达五十多种

    ·荷兰的M.施米特等在美国发现类星体

  • 公元1964年

    ·美国发射火星探测器公元1965年

    ·美国的彭齐亚斯和O.C.威尔逊发现3K微波背景辐射

  • 公元1967年

    ·英国的休伊什和贝尔发现脉冲星

    ·加拿大和美国建成甚长基线干涉仪

  • 公元1969年

    ·美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

  • 公元1970年

    ·美国发射观测X射线的人造卫星自由号(Uhuru)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 公元1972年

    ·美国发射第一个太阳系外围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1973年飞掠木星,发现木星磁层和辐射带

  • 公元1973年

    ·美国探测到宇宙γ射线爆发

  • 公元1975年

    ·苏联在高加索建成口径6米的反射望远镜

  • 公元1977年

    ·美国发现天王星光环

  • 公元1978年

    ·美国的J.H.泰勒观测短周期双星PSR1913+16的轨道周期变率,宣布证实广义相对论关于存在引力波的预言

    ·美国发现有的小行星有卫星

    ·美国发现冥王星卫星

    ·意大利和美国相继发现SS433的光谱特征

  • 公元1979年

    ·美国发现木星光环

    ·美国发现双类星体

本文转载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现代百科工具书,是集古纳新、广瀚博大的知识总汇。由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