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 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

    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是在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制组建并保留师训职能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其前身是熙湖单级师范学堂,创立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迄今办学百年。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唤醒国人求强思变的意识。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熙湖单级师范学堂”应运而生。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的朱克诚出任校长,以“增进知识,匡益中国”为宗旨,倡导新学精神,开创师范基业。尔后,“太湖县单级师范学校”(1921年)、“太湖县立师范讲习所”(1923年)、“太湖县师资养成所”(1930年)相继开办,学脉相承,均为民国前期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为实施安徽省义务教育初步计划积极准备师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出了特殊贡献。1939年春,安徽省奉令实施政教合一,规划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起,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5年内共需培养小学新师资2万人。1941年,设立“安徽省立太湖师范学校”(简称省立太师),选址于离县城3公里处刘家山铺,以避日机轰炸,首任校长宋树传。1947年,因内战迁往安庆办学。省立太师管理严格,师资雄厚,课程齐全,教学规范。无论烽火连天、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还是举校搬迁、颠沛流离的内战时期,始终以“革新安徽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坚持保证教学质量,成果显著,闻名遐迩。1949年春,太湖、安庆相继解放,省立太师由民主政府接管,是当时全省11所正规中师之一。5月,奉安庆军管会命令回迁太湖,在姜家岭办学,更名为“皖一分区太湖师范学校”。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五年内培养百万人民师资。人民政府在姜家岭“皖一分区太湖师范学校”旧址上,重建新型师范学校,定名“皖北区太湖县乡村师范学校”,县文教科长向明兼任校长。1952年,更名“皖北区太湖县初级师范学校”。1953 年,再更名“安徽省太湖初级师范学校”,学校从姜家岭迁至城内新校区。1956年,学校增办2个中师速成班。1958年,正式定名“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学校发展到18个班。至此,学校在艰难中完成了从旧师范到新师范的改造,实现了初级师范向中等师范的过渡,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学秩序和教育管理制度。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用革命办法,培养人民百万师资”号召,学校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坚持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克服困难,战胜灾荒,坚持教学。在党中央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总方针和安徽省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学校由省统一管理,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使一大批名师充实到学校,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61年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1962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背景下,全省师范大规模调整,所有初师停办,部分中师停办,太湖师范成为安庆专区江北8县唯一保留的中师,在校中师班3个。到1965年,学校每年招生保持在50—100人规模。学校不断建立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制,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面向小学的原则,统筹和协调学校教育与管理,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保证足够的专业课程和学习时间;重视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的研究,开展教材、教法改革;重视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在校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重视教育教学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文娱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师范教育领域,开展半日制和民办小学教师的培训,开展对耕读小学的辅导。学校彰显出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中师恢复招生。按照省革命委员会的规定,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年招收1个中师班55名工农兵学员。工农兵学员“上师范,管师范,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师范”,管理秩序被冲击,知识学习被削弱,学制缩短,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治理创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得以恢复。1979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工作重点向教育教学转移,学校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并入,1993年县政府批准学校在太湖择址新建。1995年8月,新校区首期工程竣工,举校东迁。20世纪末,新校园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占地面积127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基本配齐各种功能用房,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增加,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配备齐全。在职专任教师48人,高级讲师职称9人,讲师职称24人;11人参加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学习。特色更加鲜明。学校以“献身农村小教事业”为目标,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师毕业生,遵循“四项原则”,依托“六大载体”,实施“336德育工程”。从农村小学教育实际出发,采取“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以培养和提升毕业生指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为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科技意识,增长科技知识和技能,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构建美育课堂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学生文学社、文艺兴趣小组和社团为依托,各类文艺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形成学校审美教育特色。建立“三字一话”训练体系,积极开展“双推”活动,形成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四块一体”教学体系,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把教育实践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既“眼光向上”,又“眼光向下”, 建立与实践基地学校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共同发展机制,形成学校教育实践特色。办学成果丰硕。1984年学校评为全省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1991年被省教委列为实施中师新教学方案试点校;1992年被授予“教学用语普及普通话达标学校”,获“安庆市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评为“安徽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2000年确定为“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2年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1996年评为县“体育先进单位”;1998年荣获“全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荣获全国中师学生现代科技知识竞赛组织奖;1999年被列为“安庆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 1999年11月,以优良成绩通过全省中师教学工作评估。1994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安庆市文明单位”。 2000年,被县文明委命名为“‘1142’创建重点工程示范单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里,在国家经济、社会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太湖师范主动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社会对小学教师素质的期求,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了“皖西南小学教师摇篮”的美誉度。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1983年为学校题写校名,1991年书赠题词:“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2001年,学校隆重举办90周年校庆。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陆子修参加校庆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会长孙起孟题词:“教育是育人和教书的统一,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它们的主从位置必须摆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不断提高教育素质的正确方向。”安徽省原副省长侯永题词:“兴教育范九十年,赢得桃李笑满园,伟大复兴肩重任,尽情挥洒江淮间。”宋文学研究专家、校友孔凡礼题词:“春风煦皖水,化雨润熙湖。”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加快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对我国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1999年,国家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本科层次。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积极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和师范布局调整工作,师范教育面临重大变革。1998年,安徽省本着“调大、调高、调优”和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挂靠、合并、改制、撤销等措施,一年内全省中等师范学校从41所调整到32所。1999年省教委制定《安徽省中等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提出为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平稳过渡,从2002年起停止三年制中师招生。2004年,全省中等师范学校调整到15所。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在改革大潮推涌下进入多元办学、改制转型、科学发展新时期。新世纪的十二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十二年。2001年,学校开办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同年,设立太师附中,举办普通初、高中教育。2003—2004年,学校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三年制普通中专班。2004年起,小教大专学生逐年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学校先后挂靠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办学,建立合作培养机制。由此,形成集高等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于一体,同时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多元办学格局。2006年,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和批复,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改制为全日制普通中学,更名为“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同时保留教师进修培训职能和建制。2007年2月,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朴初中学”新校名。同年11月10日,举行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太湖县教师进修学校揭牌庆典。2008年,学校在安庆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0年12月,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的合格评估。2011年1月,朴初中学晋升为安庆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新世纪的十二年,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十二年。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职责清晰、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按照“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原则,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教代会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管理体制。2000年,第二届教代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学校《关于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四制”改革。2004年,确立“统一领导,分类指导,分部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思路,增设师范(职教)管理部、高中管理部、初中管理部和招生就业办公室,实行扁平化管理。同年,学校建立党总支委员会。2008年,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同年,学校实行政务管理信息化。2009年,按照“民主、科学、和谐、高效”的原则,学校整理汇编岗位职责、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6类规章制度180项,学校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育人新路子。倡导“诚朴致公,博大致远”校训精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办学理念。2004年,启动初中课程改革试验;2007年,开始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开展培训和研修,改革评价制度,落实教书育人要求。学校以“四项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养成教育和法纪教育)为重心,以“三个创建”(即创建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示范学校)为抓手,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学校德育,提出“研究性、人文性、实效性”德育理念,遵循德育规律,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增强德育实效性。发挥优势,大力开展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实现教师和管理者的发展,实现学校在新形势下的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文化立校”,发掘百年师范教育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师风文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为范,求实求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增添新的内涵。抓好“一项建设”(师德建设),实施“两大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以校本课程、《朴报》、研究学会、救助救灾、纪念活动等为载体,弘扬赵朴初“追求进步,探索真理,造福社会,振兴中华”的精神,逐步凝练成学校独具特色的“朴风文化”。新世纪的十二年,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十二年。学校从单一中师到多元办学,从改制定位到完全中学,从规模发展、结构调整到规范发展、内涵提升,始终贯穿“和谐发展,兴校强校”、“打造特色品牌,办好满意教育”的鲜明主题。2000年秋,在校学生624人,专任教师48人;2011年秋季,学生3196人,专任教师160人。学校占地增至146亩,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在办学条件标准化基础上,初步达到教育信息化。2003年,被省教育厅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省教育厅、省语委授予“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01、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安庆市花园式单位”;2011年,被安徽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省绿化模范单位”。2002、2004、2006、2008、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五、六、七、八、九届“文明单位”。2006、2007、2009、2010年获县高三教学成果奖,2009年,获安庆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果奖、普通高中高考成果奖和进步奖;2010年,获安庆市教学质量优秀奖,在安庆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初中升入高中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全县榜首。2001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体艺竞赛获省级奖30多人次,市级奖300多人次。据统计,2004年以来,高中毕业生有69人录取到高等院校体艺类本科专业深造,体艺教育优势和引领辐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11年11月,获安庆市市级示范高中教学特色贡献奖。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春华秋实。从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数度更名,多次迁建,学校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行。培育学生(学员)3万余人,校友遍布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及海外多地,为世界作贡献,为祖国建功业,为母校添光彩。2011年10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思卿在武汉为朴初中学(太湖师范)百年校庆书赠“笃学”题词;10月18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发出贺信,充分肯定学校百年办学业绩,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弘扬传统,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站在新百年起点,朴初中学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朴初中学高举旗帜,大步向前。站长邮箱:yehongb@163.com

    www.thpczx.com - 2013-12-21
  • 全椒城东中学

    全椒城东中学源自1964年创办的城东公社农校。1970年改为城东初中,1981年十字中学高中部剥离,与之合并,建制为普通完中,定名为城东中学。1983年秋改制为普、职双轨并行高级中学,更名为城东园艺中学。2000年复改制为普通完中,再名城东中学。2004年12月成功申报为滁州市示范高中。1988年迁址于现址。  40年来,城东中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先后五易校名,办学性质也多次变更。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学校抢抓机遇,始终遵循“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以德治校”的办学思想,明确“营造优良环境,打造优秀教师,创办优质学校,培养有用人才”的办学目标,努力打造,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000年秋,学校恢复普通高中建制。五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秋季,高一招生仅240人,三个教学班。此后几年,城东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办学规模成几何速度增长,至2005年秋季,学校已拥有初、高中部共41个教学班,高中部学生2201人,初中部学生1043人。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人,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8%,中学一级、高级教师50余人。  近年来,城东中学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强化管理,求是创新,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恢复普高以来,虽然招生质量一般,但高考成绩不断进步,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由2003年的17人上升到2004年的48人,2005年攀升到66人,达线人数一路飚升。其中2004年高考全县普高评比,该校文理科应届达线比例均列第一;2003、2004年高中会考,多数科目均列全县普高评比第一;学科竞赛也喜获丰收,仅2004—2005学年度,各科竞赛市级获奖就达十几人次;教师论文发表多篇,县、市级评比获奖20多篇;县级、市级个人表彰10多人次;学校和各部门集体荣获“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党小组”、综合治理、“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先进班集体”、“红旗团委”、知识竞赛和文体比赛“团体优胜”、普法宣传、德育考评等多方面表彰达20多次。  城东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一所崭新的学校,一所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学校。师生们坚信,只要奉着“尚德、勤思、求是、创新”的校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学校将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www.qjxcdzx.com - 2013-12-21
  • 其林中学

    其林中学创办于1958年,座落在枞阳县西北重镇—麒麟镇。学校占地近150亩,现有4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34个班),在校生近2900人,正式教职工120人。校园环境优美,树木葱茏。花香四季。园林与亭阁辉映,池塘与高楼成趣。学校建筑面积36150平方米,教学、生活、运动、三产、绿化五区明晰,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设施一流,微机、语音、电教、实验、多媒体会议中心、卫星系统等设备先进,为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历代其中人秉承“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办学传统,勤奋耕耘,为国育才。  虽然多来来,我校难以获得优质生源,但在全体教工知难而进,自我加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关心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高、中、会考成绩不断创新:04年高考本科达线103人,高考8个高考学考全部获得县级奖励。06年高考突破140人。学校的各项工作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联系电话:0556-2651087Email:362574125@qq.com

    www.ahqlzx.cn - 2013-12-21
  • 太湖县弥陀中学

    弥陀中学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重镇——弥陀镇,皖鄂毗邻。东临碧波千顷的花亭湖,西通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交通畅达。学校创办于1971年,1984年改制为三年制普通高中,2002年创建市级示范高中,2010年晋升省级示范高中。校园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校园背山傍街,闹中有静。园中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树木葱茏,花草繁茂,欣欣向荣,是理想的求学园地。目前,学校有31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130多名教职工。教育教学设施按省颁Ⅰ类标准装备齐全。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质立校,已向北大、清华、中国科大等高校输送了近4000名合格新生。被太湖县委誉为“太湖的高考大户”,被市教育局称赞为“大别山的明珠”、“安庆市农村中学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被授予市级“德育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绿化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优秀安全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标兵”、“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地址:太湖县弥陀镇弥北街36号邮编:246480联系电话:4361134

    www.thmtgz.cn - 2013-12-21
  • 周潭高级中学

    周潭中学,坐落于枞阳东部历史名镇周潭。其前身为1945年东乡名士周邦彦创办的鹞石中学。战乱时期,白崇禧将军特意书写“保护鹞中”的匾额,学校曾名噪桐东。1958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创办,成为枞阳县第四所中学。1963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欣然挥笔题写校名。厚实的历史,铸就着烂灿的辉煌。学校高考几度在枞阳名列前茅,成为全县高中教育的领头雁。薪火相传,教泽绵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到2006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170余亩,拥有百余名教职工和1700多名学生的高级中学。学校依山环水,风景秀丽。校内四季常青,清幽雅致。临街近道,生活便利;公交直达,交通顺畅;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完善。目前拥有教学班级24个,在校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107人,其中中高级教师40人。校园原有面积40余亩,新征130多亩的新校园已完成整平任务。已建或在建的教学设施有:一栋办公楼,两栋教学楼,三栋学生公寓楼,一栋配备齐全的科技实验楼,一座图书馆,一座多功能餐厅。还建有一个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五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网球场。学生的吃、住、行,县内一流。一所现代化的中学即将屹立在大山脚下,枫沙湖边。学校倡导以人为本理念,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坚持“以教为先,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综合发展”的办学思想,秉承“喻情、启智、明理、笃行”的校训,遵循“教学立校,管理强校”的方针,追求“教学有特点,管理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几十年求实创新,我们形成了“教学质量全面抓,教学管理全程抓,教学对象全体抓”的有效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教学上,推行“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要求”的教育模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因人施教,将治跛工作细化到高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科及所对应的每一位教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将教学资源优化到合理的配置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对不同年级提出具体的阶段目标——重抓高一夯基础,优化高二准分科,确保高三出成果。管理上,走内涵发展之路。对老师,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难求人人出色,但要人人认真”;我们的口号是“班主任是父母,教师是班主任”。学校已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教学和管理水平居全县上游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力求人人升学,更求个个成才”,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生存、求学、发展、成才的空间。常规管理中,实行全封闭式,推行出入登记制度,校警协助行政值班人员全天候服务,确保校园安定,教学安稳,师生安全。具体管理中,我们着重治理三个环境:“大环境”——校风建设,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小环境”——班风建设,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融洽的集体;“内环境”——注重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德育教育,使其健康成长。近年来,在独具特色的教学和管理下,学校办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成为枞阳教育的一个新亮点,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05年高考正取生本科达线率突破67%,在全县教育表彰大会上一次获得了六个奖项。学校因此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社会的广泛好评。邮编:246723 邮箱:webmaster@163.com

    www.ahztzx.net - 2013-12-21
  • 安徽省浮山中学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坐落在安徽省五大名山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枞阳县浮山南麓。校前白荡湖,湖水澄碧;校后浮渡山,山奇洞幽。名山胜水,地灵人杰。 浮山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房秩五先生决心“启发民智,振兴国本,发展乡村教育”,择址浮山创办了这所历史名校。在血与火的斗争年代,浮山中学就是进步知识分子活动中心。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曾多次到这里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指导工作;著名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同志曾在这里担任过美术教员,并从事革命活动;红军高级将领孙炳文烈士的夫人任锐曾携子女孙维世等在这里工作过两年。在他们的直接教育和影响下,大批浮中学子纷纷投身革命。1968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浮山中学校友、原二十军副军长朱铁骨时说:“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她是当时那个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浮山中学自建校以来,一代代浮中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为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浮中弟子三万余人,英才辈出,名家纷呈。他们中有共和国的将军、部长,有成就非凡的两院院士,更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和开拓者。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年来,浮山中学共向高校输送了近万名学子。在1999年高考中,陈良文同学一举夺得了安徽省文科状元的桂冠。近三年,浮山中学高考本科达线共计3691人。2009年高考本科一次性达线数为1389人,其中600分以上305人,占全省600分以上总人数的1/50强,高校招生有85人被国家“985工程”院校录取。 近年来,浮山中学以“敬业,进德,见智,健体”为校训,确立“言教,身教,勤教,善教”的教风和“求勤,求诚,求精,求真”的学风,坚定不移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育德为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农村办学之路,努力创办农村特色学校。 今日浮中,占地面积180多亩,在校学生4000多人,教职工203人,现代化教学、生活设施齐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先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连年攀升。校园古树参天,翠竹掩映,廊回塔耸,曲径通幽,四季如春,风景如画,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庆市文明单位、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浮山中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为耀眼的青春光彩。 面向新世纪,浮中人将更加振奋精神,群策群力,努力把浮山中学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的教育品牌。地址:安徽省枞阳县浮山镇联系电话:0556-2691254Email:ahfszx@163.com

    www.ahfszx.com - 2013-12-21
  • 枞阳县第三中学

    枞阳县第三中学于1993年建校,2003年,仅有十年办学历史的枞阳三中即以优异成绩一举通过安庆市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全市最年轻的示范高中。学校座落在枞阳县城新政务区內,北依苍翠如屏的幕旗山,南临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江,东接新城区的交通要冲—东湖路、银塘路、下北路的汇合处,距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新址仅800米之遥,交通便捷,环境优雅;校园占地120余亩(含新规划用地),校舍面积3万余平米﹐全县规模最大﹑建筑面积7300平米的科学馆大楼为教科研和素质教育搭建了一个高水准的硬件平台:拥有200座席位以上的学术报告厅、多媒体电教语言室、宽带网络教室各4个,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及准备室15个,天文馆﹑图书馆、体操房、舞蹈房、音乐室、电子备课室、科技活动室、生态园等教育教学设施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均居全县领先水平;容纳2000多人的大礼堂集开会、艺体表演、就餐等多功能于一体;拟建中的校园广场,汇集园林风格与广场特色,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文化气息,将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美丽花园;男女学生公寓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安全舒适,生活条件优越。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27人(其中,中、高级教师78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创造”为培养目标,培育学生“生活自理 学习自主 言行自律 身心自强”的健全人格,规范管理,科学育人。本世纪以来,高考本科达线率年年上台阶,专科以上达线率96%以上,本科达线率65%以上,先后夺取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二﹑三等团体大奖(一般本科达线率前三名,重点大学达线率前一、二名)共12块奖匾;学校还先后荣获“全县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花园式单位”、“绿色学校”、 “安庆市优秀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枞阳县文明单位”、“枞阳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徽省电化教育设备一类达标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教学实验基地”、“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单位”等称号 ,以最短的办学历史跻身全县强校行列。全体三中人正恪守“博爱 勤奋 务实 求精” 的教风,“勤学 善思 明辨 求真”的学风和“立德 励志 协力 创新”的校训,凝心聚力,朝着更高、更强的办学目标开拓前进 。校址:枞阳县枞阳镇长江路275号技术支持:安徽商网邮编:246704电话:0556-2821273传真:0556-2821079 E-mail:zysz2@mail.hf.ah.cn

    www.ahzysz.com - 2013-12-21
  • 枞阳实验中学

    枞阳实验中学创建于2005年,是一所集初中、高中教育的全封闭、寄宿制民办完全中学。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呼唤和热切期盼中诞生的。办学四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工与时俱进,团结拼搏,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好评。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的枞阳县城,北依苍翠如屏的蜿蜒山地,南临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江,东接铜陵、南京,西通桐城、合肥,交通便捷。鲜花、翠竹终年葱郁,楼前屋后,绿树成荫,静谧宜人,是莘莘学子求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400余人,教职工16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基本形成了一支以特级教师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主力,青年教师为梯队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礼膳堂、浴室、医务室、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并配有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先进而功能齐全的教学设备,为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办学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严教勤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和“高质量,有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思想,以“励志、乐学、诚敬、奋进”为校训,形成了和谐向上的优良校风、严谨善教的教风和勤学多思的学风。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思想教育集体化,行为管理规范化,内务管理军事化,心理教育个性化。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到期末,学校科学地安排其学习、生活、锻炼、活动、休息。让我们学生学得有效,息得安宁,健康发展。学校在毛志春校长的领导下,实行全封闭、全员管理,采取“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几年来荣获“枞阳县支持县域经济重大贡献奖”及“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县食品卫生安全A级单位”、“ 安庆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等称号。2008年学校首届中高考成绩喜人。高考343人参加考试,达本科线以上有73人,一本、二本、三本达线率均在全县普通高中学校中排名第一;2008年首届中考170人参加考试,总平均分、高中录取率均在全县所有初中学校中排名第一。荣获全县初中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 以最短的办学历史跻身全县强校行列。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让每一位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我们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执著追求,同样也是枞阳实验中学办学的初衷和永恒的主题。安徽省枞阳实验中学网站:www.zyshiyan.com网站邮箱:web@zyshiyan.com网站负责人邮箱:zyshiyan@126.com校址: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县城渡江北路电话:0556-2858865 2858866

    www.zyshiyan.com - 2013-12-21
  • 秀山中学

    怀宁人杰地灵,自古翰墨飘香,我校就坐落在这英才辈出的文化之乡腹地——独秀山南麓。此地民风纯朴,文风淳厚。1958年当地百姓主动捐资捐物支持政府办学,将一座破旧庙宇“方安塔”改建为学校——怀宁县秀山初级中学。此后,几代人精诚协作、励精图治,薪火相传近五十年。 近五十年来,秀山中学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从这里走出的有:国家计委计划司司长程竹生、国家“863”计划参与者青年科学家胡以华、尖端人才李小平、旅美学者马竞飞、留德学者陈俭龙、外经奇才程鹏等等。遍及海内外的各类人才不计其数。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赢得社会的一致肯定和广泛赞誉。1960年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单位”,1962年郭沫若同志为我校亲笔题写校名,1970年升格为完全中学。1978年因科研成果突出,受到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的嘉奖,荣获“安徽省先进科研单位”称号。1979年,我校夺得全省中学高考人均成绩和考生达线率两个第一名,一时名扬江淮大地,省教育厅授予我校“先进教育单位”称号,省长张劲夫还专为我校颁发了“嘉奖令”。 近五十年来,在秀中这个大家庭里,有多少教师呕心沥血、乐于奉献,甘为学生“铺路石”;又有多少学子孜孜不倦、以苦为乐,学得真知报效祖国。前人做出的卓异成绩,不但蕴含着“尚德持志,博学笃行”的光荣传统,而且铸造了“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秀中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秀中更是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7年,共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4600多名。继1979年获高考大丰收以后,1980、1981年又在全县领先。从1997年到2001年,我校高考本科达线数、达线率一直稳居普通完中之首,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多次获县政府奖,其中2000年高考历史平均分、2001年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了怀中;本科达线数逐年提高,从1998年的不足100人提高到2004年的180人。2005年本科达线数又突破200人大关,2006年突破300人大关。从2007年高考本科达线数达381人,生源效益居全县第一。 我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办学以来,学生犯罪率为零。艺体特长生培养成效显著,先后为高校输送50多名优秀学生。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高考体验合格率100%。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先后有198人次获省市级奖励。在素质教育管理上,采取“计划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教育同步进行,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党、团、工会建设、勤工俭学、文明建设、普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国防教育、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工作,也多次受到市县表彰,先后评为县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市级先进教育工会等。 显著的办学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社会名流和各届校友都十分关注秀山中学的发展,纷纷捐资捐物,奉献真挚爱心。 秀中的进步与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团结务实、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他们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他们有经验,有朝气,有魄力。他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志把秀中办成一流的学校。 秀中人始终把办学方向定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点上,把教育目标落实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上。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潮流,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育手段,优化素质教育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本着“学校处处是教育”的思想,通过“物质文化”建设陶冶人的心灵,“人文精神文化”建设和谐人的合作,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以各种方式展现在师生面前。如:根据《礼记》的有关内容,将四幢教学楼命名为“格物楼”、“致知楼 ”、“诚意楼”、“正心楼”,以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大道命名为“雷锋路”,在大路南端矗立雷锋铜像,以倡导雷锋精神,作为我校品德教育和国防教育的载体。将东大道命名为“行知路”,以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和“教学做合一”、“劳力者学会劳心,劳心者学会劳力”的教育理念。 如今,秀山中学在校学生2800多人,教职工15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0人,一级教师65人,100%教师具有合格学历。校园面积120余亩,建筑面积5万平米。错落有致的四幢教学大楼与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围成一座富有时代气息的四合书院;高高耸立的科教楼配有一流的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实验室和图书馆。 春风沐教苑,秋实缀杏坛。吾辈齐勉力,铸造新辉煌。新世纪的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政府和人民。校办电话:0556-4991000邮编 :246113邮箱:aqdragon@126.com

    www.duxiushan.net - 2013-12-21
  • 歙县第二中学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歙县二中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北——新洲,得灵山秀水之滋润,历史文化之陶冶,英才辈出,是莘莘学子心仪向往放飞理想的芳草地。歙县二中校园占地面积100余亩,气势恢宏的五层教学大楼是黄山市规模的教学大楼之一,可容纳三十个教学班。伫立教学大楼楼顶观赏四方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大楼左侧矗立着“省保”重点文物——南宋新洲石塔。石塔边新建的徽派仿古建筑——集花亭、曲廊、喷泉为一体的新景观,这为如诗如画的二中校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的五层学生宿舍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达4898m2,建成后可容纳一千二百余人就餐、住宿。1997年来,歙县二中一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学校”;2000年被授予“安全文明校园”称号。歙县二中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校园。歙县二中创办于1959年,前身是芜湖地区农业学校,1979年正式定名为歙县二中。1997年起实行高初中分离,目前单设高中部。教育教学设施已比较齐全完备,拥有标准教室30个,可容纳208人就座\\设备精良的多媒体阶梯教室一个,另有可供64人同时操作的电脑室一个,64人就座的现代化语音室一个,还有实验室、图书馆、天文馆;学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软件开发,校园网并入黄山市城域网;校内篮球场、排球场及乒乓球运动场地一应俱全;体育教学器材齐全,校外运动场地面积50亩,有标准400m跑道,是全县唯一的标准足球运动场。此外,新征土地30亩,新建校内标准运动场,已投入使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歙县二中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和各种知识讲座,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组建了省中学生通讯社二中记者站,成立了新洲文学社,出版了《新洲》期刊。《新洲》期刊在2003年安徽省校报校刊评比活动中荣获省二等奖,这是我市获得的唯一奖项。歙县二中注重对学生实行体育和美育教育,学校运动队在省市各级运动会上多次获得团体奖,并夺得多项冠军。歙县二中每年成功举行冬季运动会和举办红五月文艺演出,师生同台演出,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蕴,同时也为艺体类特长生提供展示潜能的时机。学校并组织有关教师对艺体类特长生加以辅导培养,每年都有数名艺体类特长生被高等院校录取。歙县二中在开拓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歙县二中的全体教职工决心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歙县县委、县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集思广益,艰苦创业,努力加快对科教馆及学校与校外直通大道的建设,把歙县二中建设成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教育相谐和”的具有“一流教师,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质量”的省级示范性高中,为歙县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学校也在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每年的物理,数学,生物竞赛。学校都会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参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歙县二中在朝着先进省示范高中的目标前进,在前进中慢慢成长,同时也在培养着一代代的英才,为社会主义中国做贡献。邮件:aaa@aaaa.com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洲

    www.ahsxez.com - 20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