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广西民族高中
广西民族高中是2001年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委批准成立的一所自治区级公办普通高中,面向全区招生。校园占地165亩,校园内绿树成荫,绿化面积达70%以上,是自治区文明庭院、南宁市花园式单位和治安管理模范单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建校十年来,我校本着“先办优、办精,再办大、办强”、“高起点、高质量、创品牌”的方针,狠抓教学和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几年本科上线率达到90%以上。 2011年高考,广西民族高中有1087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上一本线242人,上线率22.3%;上二本线以上747人,上线率68.7%;上三本线以上1019人,上线率93.7%。一本、二本上线率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本科上线率创办学10年来最高纪录。同时,理科最高分638分;文科最高分为623分,名列广西第11名。在迎来办学10周年大庆之际,学校高考喜获高分、高上线率双丰收。梁筱璇同学考上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广西民族高中成立以来,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自治区民委、民语委、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下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给予广西民族高中学生享受寄宿制民族班生活补助待遇有关问题的批复》(桂政函[2003]65号)指出:“同意将广西民族高中列入自治区寄宿制民族班范围,给予广西民族高中学生享受寄宿制民族班生活补助待遇,补助标准为每个学生每年600元。”自2010年起,补助标准调整为每生每月100元。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十分关心学校的办学情况,经常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我校采取了下列优惠措施: 1、自治区民委在我校开设民族特招班,主要招收广西人口较少民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考生和边境县少数民族考生,适当兼顾民族自治县、国家贫困县及其他市县少数民族考生。按入学考试成绩确定录取名单。三年学杂费(含住宿、水电费)全免,段考、期考总成绩列年级前100名的每月补助生活费300元。 2、自治区民委在我校开设民族女子高中班,主要招收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女生。按入学考试成绩确定录取名单。学费全免,并给予月人均200元的生活补助。3、从第二学期起,凡期评成绩列年级前20名的,免交下一学期学费。 3、所有正取生均享受寄宿制民族班生活补助待遇,每生1000元/年。 4、设立扶贫基金,扶助品学兼优的特困生。 5、考上名牌大学的,学校予以重奖。 办学理念:教为学 人为本 办学目标: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将广西民族高中办大、办强,力争办成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品牌高中。地址: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灵水路1号 联系电话: 0771-6223910 6222202学校邮箱:gxmzgz@163.com
www.gxmzgz.com - 2014-04-24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
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是一所区、市共管,以市为主的中等师范学校,坐落于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县城内,占地面积168亩,校园内绿树繁花,碑林长廊、亭台楼阁与现代化教学楼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曾被自治区授予“青少年绿色文明园”称号,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到位、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攻读之理想境地。 学校创办于1957年10月,是广西最早创办的三所民族师范学校之一。建校50多年来,共为河池、百色乃至全区培养了20000多名合格的中小学师资和各级各类管理建设人才。随着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2004年,我校经河池市教育局批准设立高中部,增办普通高中教育。2005年5月经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增挂“河池市第三高级中学”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招收普通高中和中职专业两种类型的学生。2007年元月,经河池市教育局组织的专家评估组评估,确认为“河池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现有教职工155人,高中班30个,幼师班15个,在校生2600多人。 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多功能综合楼、实验室、音乐楼、图书馆、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舞蹈训练厅、电子琴教室和标准化田径运动场以及校园宽带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优越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的师资中90%以上是区内外高等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其中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70%以上,高中教师大多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历。在转办普通高中教育短短几年时间里,学校就已经为北京化工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输送生源。地址:广西河池巴马县文化街154号邮编:547500电话:0778-6212194
www.gxhc3g.com - 2014-04-24柳州地区民族高中
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原称广西柳州地区高级中学,创建于1980年,校名由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同志题写。学校占地157亩,位于广西柳州市柳邕路377号。现有在校生3623人,少数民族占67.5%人,教职工201人,少数民族占57.9%。多年来,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和“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的办学理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学校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先进的现代化优质高中。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十佳示范校、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广西首批示范高中、广西十佳学校、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学校、广西文明庭院、自治区德育先进集体、广西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自治区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广西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综合治理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被确立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西计算机网络实验学校、广西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研修基地等。学校的民族教育经验先后被载入《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名校辞典》《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育发展年鉴》和《中国名校大典》。1998年,《中国教育报》以《这所民族中学为何红火》为标题深入报道了我校的办学经验,把我校誉为金凤飞起的地方;2005、2006年广西电视台连续两次全面报道了我校的办学成就;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慕名报道了我校的民族教育成就,向全世界宣称三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坐落在柳州不起眼的地方,但学校的基础设施却是一流;二是想不到学校的师资力量如此雄厚;三是想不到学生的素质那么高,完全不像从山沟沟出来的。2008年,《当代广西》以《垒起民族教育的丰碑》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的办学成就,《广西日报》以《治学有道办学有方》为题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经验,在广西教育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学校拥有一个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廉洁奉公,团结务实,高效创新的领导班子。校长、党委书记黄祖应,壮族,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副校长唐天早,壮族,高级教师,广西优秀教师,自治区教育法制工作先进个人。副校长蓝焕锋,壮族,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副书记黄国宝,壮族,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6人,高级教师77人,中级教师56人,中、高级职称占76.9%;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6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B类人才40人,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研究生35人。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中小学体育卫生先进个人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作为民族地区的重点中学,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始终贯彻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民族教育指导思想,以教学为中心,向管理要质量,坚持科研兴教,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做到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在教学上闯出了一条“低起点、密台阶,勤反复、多练习、重批改、细讲评、培创新”的成功之路,探索出了民族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路子。历年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广西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而且年年有提高,年年有亮点。1994年,在我校民族班就读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寨乡民洞村壮族孪生姐妹覃刚力、覃毅力双双考上清华大学,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还为此制作了专题节目《苗山飞出双金凤》。2004年,壮族学生王馨获得了广西高考文科状元并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录制。1991年以来,我校每年都有十几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先后涌现了覃晓丹、廖璇、黄桂恒、欧俊延、王馨、曾令全、黄舜昌、韦健彪等一批广西高考状元。先后有41名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获得了每人三万元的来宾市李宁奖学金。近年来,在考入清华大学的126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97名。2006年高考408人上一本线,上线人数列广西第二;875人上二本线,上线人数列广西第三。2007年高考437人上一本线,上线人数列广西第二;1017人上二本线,上线人数列广西第二。2008年高考493人上一本线,上线人数列广西第二;1028人上二本线,上线人数列广西第一。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十佳示范校,学校特别注重营造现代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学校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划分明确。学校建有完善的综合教学楼、教学教研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公寓楼、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科技楼,以及标准的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学校教学“十室”装备齐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报刊资料、电教设备、体育卫生器材、音乐艺术教学设施均达到了国家I类标准,图书馆藏书100000多册,电子图书近十万册。1998年,学校率先建成了计算机校园网,教师家家有电脑、教室间间多媒体、学生人人一卡通,实现了教学、借阅、食堂消费、校内购物、进出登记及各种考勤等计算机系统管理化,这被中央电教馆领导称赞为全国中小学首创。学校先后被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广西计算机网络实验学校。同时,学校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民族团结、设施完善的家园,教学严谨、学风扎实的学园,身心健康、团结和谐的乐园和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的花园。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广西文明庭院、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全国文明单位。西藏、贵州、青海、江苏、湖北、湖南、辽宁、广东、台湾等省、自治区重点中学的领导老师及美国的教授、英国中学校长代表团、法国师生代表团、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等先后来校参观。2007年,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指定在我校举办了全国民族中学新课改经验交流会,学校真正成为了广西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民族教育成就的窗口。作为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广西首批示范高中和广西十佳学校,我校十分注重发挥自身的示范、辐射作用,长期对口支援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忻城县、贵州荔波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发展,并在全国率先开创了一种集体支教模式。我校现为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单位,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改革、校本培训、教学整合、教育经费等方面对受援校予以全力支持,定期指派干部、骨干教师到受援学校传授管理、教学经验,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并推动了周边地区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市直支教工作先进单位。自2007年起,我校又根据广西教育厅关于扶持贫困县、市民族教育的文件要求开始面向宁明、龙州、天等等10个县、市招收一个民族班,为推动周边地区民族教育的和谐发展与民族地区的和谐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亲自到我校视察民族教育工作,对我校的民族教育予以了高度评价。1992年,中共中央委员、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同志到我校视察,并为学校题词“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2000年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到我校视察,对我校的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予以了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更上一层楼”。地 址:广西柳州市柳邕路377号邮 编:545007电 话:0772—3251283传 真:0772—3250407网站地址:www.lzdigao.net 电子邮箱:ddf0772@163.com
www.lzdigao.net - 2014-04-24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是南宁市一所国有公办高级完全中学,是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现任校长戴启猛,党总支部书记劳以东,副校长兰瑛、谢朝晓、郑应、谢翠琼、王海云。沛鸿民族中学前身是广西军区小学校(始创之初又称广西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创建于1952年6月1日,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近六十年来,她感受着和平建设的喜悦,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过八次易名、五迁校址的特殊岁月。今天,她以崭新的面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优秀的教育教学成绩,弘扬广西军区干部子女学校先辈们光荣的革命传统,延续着“沛鸿”先辈们梦想……195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部兼广西军区(时辖第38、第45、第49军),为解决从各战场归来的军区干部及烈士的子女教育问题,广西军区从政治部、干部部抽调了包括宁克义(时任四野第49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程洪志、安郁媛、孙立民在内的团、连职干部,用将近两年时间筹建,初创校址叫“葛家园”,曾是广西南宁有名的庄园(现广西军区幼儿园),在庄园内新建的四栋别墅就是学校最初的全部建筑。1952年6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广西军区小学校。学校是营级建制,隶属广西军区政治部管理,是一所集保育、小学于一体的全寄宿制学校。副校长宁克义(注:学校创办之初未设正职校长,由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政治协理员王佐、指导员王瑜琳、程洪志书记(注:类似于文秘人员)、教育干事安郁媛以及谭庆华、张宝洁、李炎炎等小学及幼儿园的老师共十名,以上人员均来自广西军区直属机关和各军分区,校长是团级干部,教导主任是连级干部,一般老师是排级干部,实行部队供给制。学校根据年龄分别设置有托儿部、幼儿部和小学部。小学部由安郁媛干事负责,小学部当时只设有一、二、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有十多名学生,以复式班形式上课,当时学校只招收广西军区、各分军区及各县武装部的子女,时任广西军区司令员李天佑上将的孩子以及时任广西省副省长卢绍武少将的女儿卢雅春(现广西区人民医院普通内科专家)都是建校后的第一届学生。学校创办之初,办学条件极其简陋,特别是小学部生源太少不成规模,学校曾分别于1953年8月份和1954年2月,指派阳翠媛、张宝洁、李炎炎等老师及保育员分两批负责将小学部的学生送往广东省广州石牌玉泉山的中南军区第二小学(又名广州八一子弟学校,现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就读。后因满员广州方面不再接收,学校又将孩子们接回广西南宁原小学部读书。送往广州读书的小学部学生中包括卢绍武少将的女儿卢雅春、刘树谦校长的长女刘素琦(现南宁市无线电三厂退休干部)等约十多人。1953年10月,因组织需要,副校长宁克义调任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政委,1954年,由时任广西军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刘树谦兼任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安郁瑗。1954年8月,因反对特殊化,广西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更名为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1954年12月刘树谦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干事,不再兼任学校校长。随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更多军队干部要求送孩子来校,学生增多,学校逐渐容纳不下,广西军区决定将学校小学部与幼儿部、托儿部分支剥离,1955年8月小学部迁到柳州,校址位于柳州市江北鱼峰区(现柳州市东环路鱼峰山附近),南与柳州著名风景区鱼峰山相望,东与柳州监狱(现柳州市第二看守所)毗邻,校舍由柳州监狱负责筹划、兴建的两栋二层小楼,在柳州办学期间,学校未挂校牌,校名仍沿用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学生有80人左右。学校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时任柳州监狱教导员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程洪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兼任党支部宣传委员),管理员崔维占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并负责学校的保卫工作,教职工人手不足,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小学部阳翠媛(程洪志的爱人)、么向仁、叶万勋、黄维弼等几位老师不仅要上课,还要照顾这些离开父母异乡求学的孩子们的生活。1956年8月根据广西军区指示,学校又迁回了南宁,校址位于广西南宁西乡塘的部队504医院(现广西武警总队医院),校名仍沿用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1957年学校更名南宁市珠江小学,校址不变。1957年8月,兰继兴(原中南军区江西步校的转业干部)到学校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务工作,程洪志仍担任教导主任。当时的小学有四个年级,约100多名学生。时任广西省省长韦国清上将、政委谭甫仁中将的儿女曾先后在学校就读。随着班级的增加,学校又陆续从地方调进谢秉基、麦秀兰(谢秉基爱人)、罗琳、唐云霞(罗琳爱人)4位老师,还有一名驭手叫金万禄(当时学校到市区开会、办事联络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代步)。1958年8月,南宁市珠江小学撤销,学校因此停办一年。副校长兰继兴、教导主任程洪志、管理员崔维占等学校军队干部先后转业去北大荒,分配到嫩江县(黑河地区)黑龙江省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参加农垦建设,同年兰继兴调往安徽省合肥交通学校任职(职务不详),教职员工就地分配,学生也解散到周边学校就读。1959年2月份广西军区决定恢复办学,同年8月份学校更名为南宁珠江子女学校,校长隋宝章,校址位于广西军区招待所对面三工区(现广西军区门诊部),有六个年级共六个班,学生有150人左右,教师有10多名。1959年9月司徒绍光少将继任校长。1960年8月学校搬迁到现址(南宁市青秀区桃源路86号)时,已成为近200人的完全小学,校名仍是南宁珠江子女学校,邱岩桂(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重桂大校的夫人)任校长。1960年8月,学校开始增办初中一年级,学生近300人,1961年8月份学校初中部曾迁至民生路二号一座古建筑内,1962年8月初中部又迁回原校。1964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部队子弟学校要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指示精神,广西军区正式将南宁珠江子女学校移交给南宁市人民政府接管。校长邱岩桂于同年调离学校回到部队(后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一丁继任校长。学校开始面向地方招生,学生当年就增招到数百人,学校办学规模达到20个班,最多一个年级就有8个班,在校学生达到一千多人。1969年9月学校挂牌更名为南宁市第十六中学,1970年元月19日成立南宁市第十六中学党支部,支部书记关振华。1970年学校开始设立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8年12月,邵崴继任校长。十年“文革”是教育的灾难,学校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1980年7月,一丁再次出任学校校长,1984年9月以后梁仕业继任校长。1990年12月30日,为纪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南宁市人民政府下文将学校命名为南宁沛鸿学校,成为广西唯一一所以教育家命名并实践“教育是学习做人的教育,是为国民身心发展”教育思想的学校,梁仕业连任校长,随后的1992年3月及2002年9月期间,刘业伦、陈家琏先后继任校长。2001年学校获批准为自治区首批立项建设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为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优质高中做强做大,2002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的通知》(南府教[2002]68号)文件,将南宁沛鸿学校与南宁民族高中合并,成立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同年10月,韦平凡就任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校长,劳以东(原南宁民族高级中学校长)任学校党总支部书记。原南宁沛鸿学校改为学校的东校区,原南宁民族高中改为学校的西校区,合并后学校总占地面积达203亩,分为东校区(原南宁沛鸿学校校址)和西校区(原南宁民族高中校址,南宁市槎路5号)。2005年12月,全国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市直属学校优秀校长,广西特级教师戴启猛出任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校长。2007年底,学校正式将东、西校区更名为桃源校区、江南校区。在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办师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三年在江南校区基础建设投入超过前13年校区基建的总投入,是学校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最多的三年,拥有了目前广西一流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至2012年春季学期结束,学校现有教职工254人,其中专任教师215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含单学科)、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市学科带头、市教学骨干共132人次,占专任教师的61.4%;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和B类培养人才11人;高级职称80人,中级职称110人。全校初、高中共有68个教学班,总计学生323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7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2.4%。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传承光荣的革命传统,秉承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的教育思想,倡导传承雷沛鸿先生教育思想的“教育为公,不忘百姓,尊师爱生,手脑并用”校训,坚持“办师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科研兴校,强调素质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彰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1998年以来,我校高考成绩一直实现“高进优出”和“低进高出”的育人目标,学校连续14年荣获南宁市教育局高三毕业班工作成绩卓越奖、优胜奖、优秀奖等同类中学最高奖。在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将办学“五性特色”(注:纪念性、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中的“民族性”放在了当前重要的位置,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并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努力拓展“民族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民族体育和艺术,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近年来获得100多项市级以上先进荣誉。莘莘学子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折桂夺冠,教学科研成果多次在市级以上大赛中获奖。我校民族体育、电脑机器人、民族文化艺术等各项活动赛事成绩斐然,独具特色,在南宁市乃至广西享有盛名,今日的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得成熟而富有实力,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看好。昨日的岁月峥嵘,一枝一叶都是今天的财富,也是将来持续发展的基石。“沛鸿”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启了沛鸿民族中学半个多世纪的宏伟华章。新一代‘沛鸿’人放飞希望的翅膀,光大传统,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开创新的辉煌,织造新的荣光。总结前人的经验,续写明天的辉煌,是后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终因时代风云变幻,学校更替变迁,历史资料几近遗失,使我们难以全面展示这座学府的风骨容颜。只能以偶拾的方式录下片断,见证过去的坚实,祝福美好的明天!桃园校区校址:南宁市桃源路86号邮编:530021江南校区校址:南宁市江南区沛鸿路5号邮编:530031
www.nnph.com.cn - 2014-04-24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简称连南民族高级中学)的前身是连南民族中学,至今已有56年办学历史,是连南县委县政府为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将高、初中分离,把原民族中学、三江中学、寨岗中学三校高中部合并,经过重新选址、规划建设而成。学校规划占地200亩,设计办学规模为72个教学班、3600个学位,总投资7000多万元。学校有4栋教学大楼,办公楼、实验楼和综合楼各一栋,3栋学生宿舍,1栋饭堂。学校每个课室都装备了多媒体平台。3栋学生宿舍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住宿,每间宿舍都有卫生间、冲凉房、晒衣房、洗衣台,全天候提供冷、热水。美术画室、钢琴室、舞蹈室、电脑室、语音室、历史室、地理室、理化生实验探究室等功能场室一应俱全。运动设施完善,建有国际标准的10条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及羽毛球场等能满足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名校成就名师,反过来,名师也能发展名校。为了造就名师,进而快速发展学校,我校实行“教师强校,教师发展优先学校发展”的策略,一是在教育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每年对学校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达到学校办学经费的20%以上。二是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引领广大教师朝着 “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目标奋进。第一、“借智工程”。我们主动与省内外优秀学校及有实力的培训机构缔结友好关系,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如2007年至2008年邀请了近50名顺德一中等优秀学校的骨干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四年来,我们还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先后把70多名教师送到顺德一中、乳源高级中学、广西恭城中学等优秀学校脱产学习,每次半个月以上。第二、“引智工程”。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地实施“引智工程”。4年来向全国各地引进教师120多名。第三、“增智工程”。学校在“引智”、“借智”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实施“增智”工程。学校建立了校本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把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强化对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科研。第四、“以新促老”。由于我县是由于我县是全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经济基础薄弱,教师整体待遇偏低,教师流失严重。2007年我校30岁以上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仅有3人,中青年教师占70%以上。老教师不仅数量少,且存在业务水平差,观念陈旧的缺陷,“以老带新”很难奏效。为此学校大胆采取了“以新促老”的策略,选取一部分积极进取、有较大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聘请校外名师做他们的导师并送到名校脱产学习,接受高层次的培训,大力扶持他们快速成长,让他们学成回来后对我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经过努力,我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大幅提高,结构合理。全校教职工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高级教师1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及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6.8%;专任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为了激发教职工工作激情,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是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并能使学校快速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实行班主任、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师、班主任双向聘任,教学岗位动态管理制度,教师靠能力和成绩来争取教学岗位,把一批善管理、敢管理、想进步的优秀教师吸收到管理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让优秀教师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改革分配制度,按岗位、按成绩、按贡献大小分配。四是量化管理,评优、评先、晋升、奖励等以量化分数为主要依据。三年来的改革实现了我校2008年提出的目标:“让名优教师香起来,骨干教师忙起来,平庸教师慌起来,用有限的办学经费让一部分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先富起来,把他们树起来,让他们留下来,让其他教师心动起来、行动起来”。学校全面施行分层教学和动态“走班”教学。一是分班分层。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自愿把一个年级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的班级及体育班、艺术班。每学期调整一次。并在三个层次中在对英语和数学再次进行分层教学,实行动态“走班”教学。二是在一个班级中教学分层,包括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如,提问分层,学生上黑板演板分层、学生课堂达标练习分层等)、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查、分层评价(师生)。在目标要求上,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同一年级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不同的措施。三是全面推行“过程体验,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课堂做到“三个关注”: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在学生教育中,学校大力开展励志教育、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中学生。现在,励志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和日常工作,走进了学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学习生活:每天唱一支励志歌曲,每周观看一部励志电影,每月参加一场励志报告会,每学期参加一次励志游等。另外,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励志读书活动,励志征文和演讲比赛,励志广播,励志升旗讲话,每学期两次以上励志主题班会等。三年来,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升。2008年大专上线率为40.70%,2009年为59.65%,2010年为69.79%,2011年高考2A上线19人,是2010年的2.4倍,2B上线35人,是2010年的2.1倍,3A上线103人,是2010年的2.2倍!。在全市期末考试中,高一、高二年级各科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远超全市同类学校。2010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奖11人次,市级奖25人次,发表或获奖作文45人次。其中2010年首次组织学生参加清远市数学竞赛,高一年级11人参赛,9人获奖,获奖率达81.82%,高二年级12人参赛,6人获奖,获奖率50%,获奖率均远超周边学校。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省级奖1人次,市级奖5人次,县级奖12人次。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名声渐显,每学期都有50多位连南籍和周边县市学生从连州中学、清远一中、华侨中学和田家炳中学慕名转到我校就读。展望未来,全校教职员工决心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满怀豪情,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创办粤北名校而努力奋斗!邮箱:lngzjwc2007@163.com站长邮箱:jingwen8205@163.com
www.lngjzx.net - 2014-04-24新疆民族宗教网
新疆民族宗教网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主办的综合性、服务性政府门户网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宗教领域最快捷、最权威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向国内外朋友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展示全疆民族宗教界良好形象的窗口。
www.xjmzw.gov.cn - 2014-04-24
新疆民族宗教网现由新闻中心、机构介绍、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民贸民品、专题活动、民族古籍、图片库、资料库、对口援疆等主要栏目组成,网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政策性、知识性、参与性强,为公众了解民族宗教政策法制知识及政务信息提供客观、准确、权威的服务。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是湘西州唯一一所由中师改制而来的州直属示范性高级中学,位于永顺县城玉屏山下,占地面积4667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29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教职工198人,国家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高级教师43人,中级教师79人,研究生5人。学校师资雄厚,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 学校前身湖南省永顺民族师范学校创建于1938年9月,始称湖南省永顺简易乡村师范院校,建在1893年创办的大乡书院旧址上。1941年3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后又几经更名,1957年10月,改为湖南省永顺民族师范学校(简称“永顺民师”)。1938年到2001年,永顺民师作为湘西北师资的摇篮,六十余年来为湘西及周边县市培养了一万八千余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和其他方面人才。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的“教育革命先进单位”锦旗,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萧克上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部副部长廖汉生中将,原中纪委书记李昌等领导的关怀与亲笔题词;造就了抗美援朝革命烈士孙必芳和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张宗银。孕育了石太瑞、汪承栋等著名作家;从这里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刘显忠、吴廷禧,特级教师黄自莲、沈湘文、刘晓华、贾萍等大批学者名家。 2001年6月,州政府决定永顺民师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改制以来,学校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着眼未来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理念,抓住德育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塔卧革命苏区为基地,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宣传窗为阵地,通过演讲赛、表彰会、升国旗、军训等活动,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实施奖学金制度,实行学费减免办法。围绕教学中心,以年级组为实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两翼,形成教学、教研、课改有机整体;接受长郡扶助、开办长郡班级、开通远程教育,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研形式的创新;以艺体班为重点,突破应试教育格局,开拓 “艺辅德,艺益智,艺养性”新路,形成教学特色。校园管理以封闭式为特色,制定静校、静教、静学措施,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中培养创新、自主、健康的人才。学校先后获得“省安全文明模范单位”“省园林式单位”“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学生食堂食品卫生信誉等级AAA单位”“州双文明模范单位”“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年获州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奖,为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名牌大学和中国音院、星海音院、鲁迅美院等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2004年晋升州示范性高级中学,2005年挂牌为“长沙市长郡中学湘西民族实验学校”,2006年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实验学校。 老牌师范,新型中学。州二民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德育首位,保证教学中心,强化内部管理,立足永顺,面向湘西,向湖南省中学教育的名校、强校跨越迈进。学校地址: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玉屏村5--30号学校办公室电话:0743-5222902 传真:0743-5222902 邮编:416700联系QQ:57432181
www.xxzemz.com - 2014-04-24五峰民族高中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简称五峰一中),属湖北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宜昌市名牌学校。校址位于县城西南角梅家坪,占地面积26.5亩,建筑面积18154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7个,教职工108人(其中高级教师41人),学生1500余人。学校依山傍水,接长乐古塔文脉,吸天池泉水养份。校园内古木参天,花香满径,环境幽雅,是一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学校继承优良传统,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传承土家文化,培育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治校方针,“文明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教风,“勤奋守纪、善学进取”的学风。构建了三级德育目标系统,架构了“两线四层次”德育组织系统,设立了“五星级文明班级”管理系统。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创设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文化。学校高举“科研兴校”大旗,大兴教研教改之风。自199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语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作文三步教学法、 物理STS实验,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乡土教育资源与学校德育” 等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教研并重、以研促学、以评促教,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已成常规工作内容。全校教师每年有100余篇教研论文或发表或获奖,一批教师成长为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乡土德育”课题是学校最富特色的课题。该课题于2004年5月开题,2007年6月通过国家级验收顺利结题。乡土资源是学生身边的、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素材,利用乡土资源实施德育符合亲近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个关系到五峰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民心工程,也是一个弘扬土家文化、宣传五峰县情、促进地方全面持续发展的配套工程。目前,我校初步筹建了“乡土资源库”,搜集乡土实物10多类近百种共200多件,搜集乡土书籍100多本,另有一些反映乡土文化的光碟和磁带;同时,还建立了一批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园革命教育基地、新桥公司劳动体验基地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开展人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学生成人成才。近几年来,学生科技发明、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均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得好成绩。在生源数锐减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困难局面里,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高考上线率,许多优秀学子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录取。大批优秀学子回到农村、走向城镇,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学校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大力弘扬“团结、友善、自信、坚韧”的一中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内凝聚人心,携手奋进;在外争取支持,营造环境。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学校连续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先后获得全县教育系统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宜昌市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卫生先进单位、 宜昌市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宜昌市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满怀信心向未来,克难奋进写新篇。随着学校发展的明确定位,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五峰一中将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五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联系电话:0717-5821246地址:五峰镇西北路
www.hbwfyz.com - 2014-04-24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包括单位概况、信息中心、政务公开、政策法规、民族家园、宗教之窗、人事教育、机关党建、理论研究等栏目,旨在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民族宗教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知名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是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普及民族宗教知识、了解民族宗教工作、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办理民族宗教方面业务的重要窗口。
www.zjsmzw.gov.cn - 2013-12-21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教发函[2009]77号,内政发[2009]95号),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主要面向内蒙古和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招生。她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3年。学院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文化、服务民族经济”为宗旨,为中央、自治区和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培养了3万多名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广泛影响,先后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学院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学院占地面积529亩,固定资产总值近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00万元。现有纸质图书48.7万册,电子图书18.37万册,期刊900种,电子阅览室和图书检索系统完善。现有教职工502人,其中专任教师3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5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36.02%;中级职称128人,占专任教师的39.75%;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2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4.7%。专任教师中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全区意识形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共18人。学院现设有传媒系、翻译系、经济系、计算机系、美术系、音乐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数学系、法学系、教育系、环境工程系、中文系、体育系和马列教研部等教学机构,42个专业,基本涵盖了人文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目前已经开设了12个本科专业,即: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方向)、体育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方向)、日语(应用日语方向)、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设计等。有主持与播音、美术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会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头琴、领导科学、中国画、新闻学概论、汉蒙翻译基础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研究,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学报《蒙古学研究》(蒙文版)是全国乃至世界蒙古学研究的重要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价值。蒙古文书法研究、蒙古应用语言文字研究、蒙古文学研究、蒙文信息处理研究、哈撒儿研究、草原生态与环境研究是目前主要科研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哈撒尔研究》、《哈撒尔祭祀与成吉思汗祭奠比较研究》、《蒙古语术语数据库》等国家、省部和厅局级课题;部分教师承担、完成了中国蒙古学文库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2004年,学院被确定为“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和“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培训中心”。目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快教学基础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早日把学院建设成民族特色浓郁,质量、层次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民族院校而努力奋斗!地 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56号邮编:010051邮箱:nm_hong@163.com
www.imnc.edu.cn - 2013-12-21